4月19日下午,复旦大学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特聘教授孟捷教授受邀到访厦大经济学科,作客厦大经济学科现代政治经济学系列讲座,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战后黄金年代的终结和1973-1975年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的比较分析”的精彩报告。讲座由赵建副教授主持。
孟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难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遇到的问题,如1973-1975年遭遇的结构性危机。1973-1975年危机是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史的转折点,“黄金年代”就此结束。1979年以后,这一切进一步恶化,开始进入所谓“新自由主义时代”。1950-1973年的黄金年代经济发展是空前的,GDP和人均GDP是1973年之后的多倍。发达资本主义7国集团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税后利润率在1973年之后急剧下降,总体来看,新自由主义阶段,宏观经济的绩效和黄金时代相比差很多。
随后,孟老师介绍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对危机的解释,尽管其中调节学派和SSA学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但是还是具有片面性。在调节学派看来,战后出现的“福特主义”积累体制呈现出一种良性循环。黄金年代福特主义良性循环的重要特征是:资本-劳动比率的迅速且并行的增长;实际工资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并行增长。而且在黄金年代,形成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雇佣劳动关系和工资的形成、竞争关系和工业品价格的决定、国家和公民协议、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等。在黄金年代,形成了集体谈判的制度,工资谈判带来了实际工资的迅速增长,这一增长大致和生产率增长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样的理论只能解释危机的爆发,不能解释长期的萧条。因为它忽略了其他调节机制。在1950-1965年间,无论在制造业部门或非制造业部门,单位劳动成本与价格的增长率都十分接近,利润份额在两个部门也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而在1965-1973年间,非制造业部门单位劳动成本的增长快于制造业,制造业部门的利润份额却下降得更快。也就是说,在新自由主义阶段,工人加入工会的比例下降了,实际工资也下降了,制造业利润份额和利润率也下降了。
最后,孟老师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包括从需求侧因素考虑问题,借鉴熊彼特的理论、垄断资本学派和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投资和产能利用率对利润率的影响,以及投资在需求侧影响生产率变动等。
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017级经院博士 何鸿亮 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科研部 刘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