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福建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一文,该文对2019年6月22日由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举办的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讨会部分嘉宾的发言进行了摘登。内容包括: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叶飞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和对实践的深度总结”;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刘伟的“怎样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探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经济学重构”;人民日报理论部部务委员、经济社会编辑室主编张怡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以及洪永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学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源于实践和对实践的深度总结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叶飞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几十年来在各地工作历练的实践和思考,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和理论归纳,可以说是源于实践的理论升华。从陕北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到河北正定县3年和福建17年半卓有成效的实践历练,再到浙江、上海5年的主政经历,再到中央工作,使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民生、改革、开放、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等工作有了切身感受和深度思考,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进下党”“四下基层”,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强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三进下党”的故事深入人心,推动并践行“四下基层”,把“公仆日”办成“连心日”,在履新福州前还留下了“交接在基层”的佳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回答了发展目的问题,也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属性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格。“滴水穿石”“弱鸟先飞”,践行扶贫先扶志的脱贫攻坚工作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领导的扶贫实践及形成的扶贫思想,是精准扶贫战略的思想源头之一。当年刚满35岁的习近平总书记抓住摆脱贫困这个主要矛盾来施政,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提出“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从“振兴在于‘林’”到“建设生态省”,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生态建设,1989年提出“闽东的振兴在于‘林’”。担任福建省省长时又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2002年在三明调研时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生动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6年福建成为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推动的莆田木兰溪整治工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武平集体林权改革,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从“晋江经验”“马上就办”到“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改革,六年七下晋江调查研究,总结提炼“晋江经验”;在福州倡导“马上就办”政务作风。2014年给福建30位企业家回信,鼓励广大企业家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今年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给创新创业创造以更好的环境”。从“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海上福州”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实施更大力度的开放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时,提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福州在我国沿海城市中发出了“向海进军”的宣言。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省长时,提出“对外开放兴,福建兴;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福建兴旺繁荣的机会越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国家文件明确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开启了新一轮对外开放。
实践出真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和对实践的深度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来主张“从当前的国民经济事实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科学理论,正是因为它顺应时代要求,反映实践事实,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更好地在我们工作中增强学习贯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觉践行、笃行做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怎样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 刘伟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调整,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核心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有效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之所以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首先,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供给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的局限,属于供给侧的矛盾。其次,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根源是结构性失衡,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在于供给侧一系列结构性失衡。其三,从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来看,具有潜在通胀压力又有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一方面使总需求管理的政策失效,另一方面,双重风险并存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其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改革、发展、开放有机统一为一整体,使改革、开放内在地源于发展的历史要求。其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中发展的根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最大的不同,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需求管理的着力点是消费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于生产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需求管理政策的落脚点在于总量效应,即总需求量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则在于结构效应。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国民经济诸多体系协同推进的过程,在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需要一系列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二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三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四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五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这些举措既需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杨志勇
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是一件紧迫的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不足是突出问题。政府如何有效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财政理论应该致力解决的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需要直面新问题。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就是其中之一。加快推进房地产税立法的初衷是什么?具体方案的设计的出发点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要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紧密起来。房地产税与土地财政问题关系密切。构建和健全地方税体系,是中国土地财政模式转换的需要,是促进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需要澄清。一些基础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夯实。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和未来的房地产税收入,最终都构成政府收入,因此不能将二者截然分开,而必须统筹考虑。中国税制结构问题、中国政府资产负债问题、国际财政问题等,都是中国财政理论探索中的真问题。财政理论要有生命力,就必须能对现实财政问题作出回答。财政学的活力,来自对这样的焦点财政问题提出有启发力的解决方案。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运行直接关系到市场、社会与政府的关系是否协调。财政理论的困难在于没有市场信息可供比较,一些适用于市场分析的方法无法直接应用,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财政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采取多学科视角来加以研究,必须进行多学科协同攻关。向历史学习,从财政史(含财政思想史、财政学说史、财政学史)视角进行研究,不仅能为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财政实践,特别是新时代中国财政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探索提供了养分,为加快构建中国财政学提供了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我们必须讲好中国财政故事,积极探索新时代财政理论,为构建中国财政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学重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周文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超越和颠覆。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在经济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探索出了一条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党、政府、市场”的稳定结构。这样一种被称之为经济学的“三维谱系”的稳定结构,既可以有效发挥市场在微观领域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又可以保证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主动作为,从而超越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中政府被动发挥作用的框架,使政府可以主动维护市场的有效性、完善市场监管、开展有效市场建设,进而克服由于市场运行的自发性与盲目性所导致的宏观经济结构失衡和产业发展规划缺少长期性等问题。这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超越和颠覆。
第二,从社会主义性质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立场。经济发展在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之间进行平衡,这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利润最大化为理论发展前提的基本假定。
第三,从现代化发展路径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走独立自主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内涵,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语境下所暗含的“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理论假定和理论导向。这些经济学基础前提和基本理念上的差异,导致建立在其上的理论体系存在着本质不同,摆脱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桎梏,是经济学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国际经济学重构。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升到经济学理论,认为“共商共建共享”全球化发展新理念超越了传统国际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化发展的传统模式,也将逐渐改变原本沿袭自殖民时代分工的全球化发展布局,为稳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好铺垫,创造出更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人民日报理论部部务委员、经济社会编辑室主编 张怡恬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调整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如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课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崭新的时代内容。
一是强调必须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履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议大事、抓大事,做好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形成领导核心论。二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形成根本立场论。三是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发展社会主义阶段论。四是全面阐释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实质、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全面深化改革论。五是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发展论。六是把供给管理纳入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形成新宏观经济管理论。七是坚持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联动开放、共赢开放、包容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形成全面开放论。八是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理论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论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构成,明确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其他领域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规律。九是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全球经济治理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学基础
洪永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政治共同体;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安全共同体;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经济共同体;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共同体;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生态共同体。在上述五个维度中,经济共同体是最为根本的。国际经济关系是国内经济关系的延伸,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经济全球化过程,出现了利益分化现象,因此必须夯实经济基础,即打造利益共同体,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才能管控风险、化解分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有其坚实的经济学基础。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建设拉开了2.0版经济全球化的序幕。中国以此开启探索新型经济全球化之路,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化解利益冲突。具体举措包括:第一,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应更大范围、更大幅度地开放中国的市场,吸引更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于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转型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可以提高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第二,加强新型南南合作。西方国家开始限制中国投资与并购,中国企业开拓沿线国家新兴市场,可分散投资与贸易主要依赖欧美市场的风险。通过增进南南合作,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举措。积极推动金砖国家之间合作,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贫,尽可能缩小南北收入差距,努力破解“中心—边缘”结构性难题。第三,提倡第三方市场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动了它们的“奶酪”。应主动回应,消除它们对中国崛起、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疑虑或恐惧。从中长期的角度看,中国仍需要营造和平崛起的内外部环境,延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中国应加强与联合国组织及多边国际机构的合作,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建立利益与风险共享机制,变竞争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