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JPE主编Harald Uhlig教授莅临厦大经济学科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13 点击数:

6月13日下午,芝加哥大学Harald Uhlig教授到访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经济学科,参加宏观经济学研讨会,做了题为“Accounting for the post crisis inflation: A Retro Analysis”的主题演讲,并点评多位经济学科青年教师的研究。

研讨会开始前,牛霖琳教授简要介绍了Harald Uhlig教授。Harald Uhlig是芝加哥大学Bruce Allen和Barbara Ritzenthaler教授,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 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曾担任过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6-2006)的副主编和Econometrica (2006-2010)的共同主编,2013年至今担任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主编。牛霖琳教授特别提到《高级宏观经济学II》课程中学到的解非线性动态随机模型的文章和Matlab工具包,Uhlig教授正是该文章和工具包的作者。厦大经济学科至今已经有1500多名学生学习过这篇文章,并使用这个工具包求解模型。

随后,Uhlig教授开始了主题演讲。他首先展示了两张有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的通胀与失业率的统计图,说明当失业率明显上升时,通胀并没有下降很多,从而引出了“通缩缺失之谜”(The Missing Deflation Puzzle),并提出了3个问题:

1、危机期间出现通胀(通缩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2、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就业率的下降?

3、通胀与失业率负向关系的消失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修正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相关理论?

在已有文献中,一个观点认为主流宏观模型已经失效了,没有预测到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时提出警告; 另外一个观点则认为通过对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能够预测到危机。

Uhlig教授同意宏观模型需要对危机做出相应的修正,但是他也指出使用修正后的模型解释“通缩缺失之谜”并不是危机发生之前的样本外预测,就像你不能在已经看到了数据后再构建一个模型来预测这些数据的发生一样,而应该首先回顾危机发生之前的主流模型解释危机发生的各种可能性,从中获得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启发。

正是基于该逻辑,Uhlig教授使用了危机前的主流模型(Smets和Wouters, 2007)进行分析, 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1、危机前通胀主要由价格和工资加成(markup)冲击驱动;

2、危机发生后价格加成冲击能够解释通缩为什么缺失;

3、菲利普斯曲线不仅在危机之后不成立,在危机之前也失效了;

4、就业率和产出缺口的动态发展需要由价格和工资加成冲击外的其他冲击来解释;

5、如果我们认为主流宏观模型在危机期间失效,那么早在危机之前就已经有足够证据表明其失效了。危机凸显了新凯恩斯模型的缺点,但这些缺点已是“旧闻”。

主题演讲结束后,经济学科师生对Uhlig教授的演讲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

研讨会第二阶段的议程由周颖刚教授主持,青年教师纪洋助理教授、牛霖琳教授和薛涧坡教授分别做了题为“Leverage growth, sectoral differences and financial crises”、“A semi-parametric affine term structure model with demographic distribution as a slow-moving determinant” 和“Fiscal policy under 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的报告,Uhlig教授认真听取了报告,并对每个报告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台湾“中研院”研究员陈明郎、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系萧政教授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WISE 陈枷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