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唐礼智,男,1970年出生于安徽和县。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太阳成集团tyc7111cc教授、博士生导师、统计系副主任,福建省龙岩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副主任。
近年来,唐礼智教授主要致力于投资经济、区域经济、应用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研究。先后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开设《高级微观经济学》、《投资经济理论和实践》、《区域经济学前沿》、《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分析方法》、《中国区域经济问题》、《国民经济学》、《产业投资学》、《创业学》等专业课程,并应邀为广东、重庆、贵州、湖北、河南以及福建泉州、三明、莆田、龙岩等地方政府部门开展过各类专题培训30多场。迄今已在《经济管理》、《国际贸易问题》、《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学报(哲社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税务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等太阳成集团tyc7111cc规定的一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独立完成2部学术专著,参与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UNCRD)《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研究报告的编写,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等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40余项。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房地产市场季度分析会专家成员、福建省博士创业促进会理事、泉州市资本运作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市企业经营与管理协会常务理事、泉州市职业经理人协会专家顾问、泉州市企业信息化协会专家顾问以及泉州师范学院、龙岩学院兼职教授和福州大学城市社会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等。
【采访纪实】
采访唐礼智教授,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在周六下午匆匆走进经济楼D105室时,讲台上下激烈讨论的师生,让我们还以为走错了教室。定睛分辨才发现,正是唐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们进行着论文研讨。曾听唐教授的学生谈起,他的导师是个“大忙人”,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投入到学术研究工作中,现在看来,此言不虚。
一边招呼我们进入教室“赶场”采访,一边还不忘再叮嘱学生几句论文中需要修改的要点,唐礼智教授紧张高效的日常生活状态不经意中成为了我们当天访谈的第一个剪影。
兴趣执著的求知之路
本、硕、博均攻读经济地理学专业的唐礼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着“背景不打紧,但一定要坚信,兴趣执著就能创造成功”,事实上,这正是他每次对初入其门的学生们的谆谆教导之语。在唐礼智看来,一个事物、一个问题,本身就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多层次的规律,如果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学科视野单一,只能从某个角度或某个层次来研究,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视野的人,在一起研究共同的问题时,会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启示的共振效应,使思路豁然打开。
唐礼智所学的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但重视区域空间的传统经济地理学更多的是强调分布规律的外在表征,并未很好地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和空间过程,199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重新审视了空间因素,以全新的视角,把以空间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学科统一起来,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唐礼智真正开始接触经济学是在博士阶段,一方面来自于导师的直接指导,另一方面受从英国伦敦太阳成集团tyc7111cc访学归来的研究所所长的强烈熏陶。东西方前沿经济学的魅力使唐礼智深深感到经济学的无穷奥妙:原本不明所以的表征性的地理分布问题,里面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学贵以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这促使他踏上漫漫的经济学求索之路。回忆自己的漫漫修学之旅,他感慨到:这五六年的时间犹如凤凰涅槃。在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做博士后期间,他游走于厦大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于经济学知识的迫切需求以及太阳成集团tyc7111cc浓厚的经济学理论熏陶,使他迅速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如何将这些理论与开发区的经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又如何用经济学的眼光诠释实实在在的现实困境,都促使他将自己的心力完全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之中。寓学于用,学以致用,他推动设立全省开发区内第一个融资担保公司、第一个风险投资公司,撰写出福建省第一本开发区专著,并主持编写了开发区的科技孵化体系、招商引资体系、行政管理改革体系、生态园区建设体系,填补福建省开发区发展的多项空白,得到省外经贸厅和开发区领导的充分肯定与赞赏。
谈及目前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唐礼智认为,作为经济学子,应密切关注新贸易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新制度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等5大领域的最新前沿与融合发展。就新经济地理学而言,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对经济学来说是把空间概念引入到经济系统;对地理学来说则是把微观经济机制引入到地理分析之中。新经济地理学对报酬递增、外部经济、运输成本、要素流动和投入产出联系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所发展出的一系列模型揭示出一些重要的理论含义,对于理解全球化条件下的生产、贸易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新经济地理学应在扩展理论研究范围、加强实证研究、探讨福利和政策涵义等三个方面仍有待继续提升,特别是如何将核心模型中的基本要素和观点与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关于成熟的贸易和区位理论进一步结合在一起,则是当前切实可行的研究路线。
在经济学的求知路上,唐礼智心无旁骛、笃学不倦。学科背景并没有成为他向经济学研究发展的阻碍,反而成为了他新的切入点——这不仅得益于他“兴趣加执着”的理念,也得益于他分秒必争的习惯。唐礼智凭借着“惜寸阴”的高效和执着的探寻精神,寻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
从“干中学”到“学中干”
唐礼智十分推崇在理论基础上联系实际地去参加社会实践,对此也一贯身体力行。他将自己的实践之旅归结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03-2005年博士后工作期间,通过“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不断筑牢经济学基础、探索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提升的空间。第二个阶段是2011年6月份,在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工作8年之后的唐礼智再次回归实践,此时的他已被福建省委组织部选任为龙岩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副主任并兼任多个社会职务,则是思索如何把自身所学投入到实践之中。相比第一个阶段的实践,唐礼智坦言,第二阶段的实践想的更多,看得更远,颇有海阔凭鱼跃之感。
崇尚美国硅谷学科发展模式的唐礼智认为,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能够领跑全球的奥妙正在于产学结合,而欧洲式微的原因恰恰就是追求“完美学术”而漠视学以致用。但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来自各方的困难与阻碍,如何消除社会舆论普遍认为的高校理论和实际两相脱节的老旧看法、如何站在政府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转变社会大众循规蹈矩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些难题都曾一一横亘在唐礼智的面前,又被他一一尝试克服。从全国革命老区第一支生态产业基金、第一个场外市场营运中心的建立,再到资产证券化、集合式县域平台债的全省率先试点,在担任龙岩市发改委副主任期间,唐礼智推动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从“书生无用论”的老眼光,到民间口耳相传的“要上市,找礼智”,再到其周边人对于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笃信,唐礼智运用所学所长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成果丰硕,赢得社会对大学真才实干的广泛认可与赞许,2011年、2012年连续被评为龙岩市发改系统“优秀党员”。
唐礼智认为,实践不但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我发挥的精彩富态,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想沟通和交流的学习机会。在他看来,“中国当下最富改革精神的当属企业家”。无论是博士后期间与泉州民营企业家探讨如何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二次创业”,还是后来在龙岩挂职分管企业上市工作,通过向企业家学习、与企业家交流,用思维的碰撞来开拓视野,都让唐礼智在实践中受益匪浅。由实践回归理论,又由理论中回归实践,在学校、政府与企业三者穿梭,唐礼智深深感受到,实践是自学过程中最好的老师。
正是由于自己从实践中获益良多,唐礼智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除了理论学习外,积累社会经验同样是大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他要求学生注意自身社会经验的积累,要做到“多听、多看、多做”:多听,就是多听讲座,多听师长、师兄师姐的经历与观点,“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多看,就是要学会观察,观察当下社会热点,并学会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内在动因,进而总结经验与教训,因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做,就是要多实践、下基层,真正了解社会现实,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舍不断的农村情结
唐礼智如此推崇下基层、多实践,并非没有思想根源。“我来自农村”,这是唐礼智采访中谈及的第一句话,这也是他每逢给新生上课时必说的第一句话。由于出身农村,唐礼智对农村和农民抱着很深的感情。资金不足是农村发展滞后的一大症结,因此他将当下的研究重点放在农村金融上,以帮助农村解决融资问题,进而使农民得以脱贫致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已陆续撰写了农民工返乡融资、新农合、小城镇建设融资、农业上市公司等多篇论文并将正式发表。由宏观转移到微观,再由微观转移到最基层,在研究对象不断“下沉”的过程中,唐礼智深切地感悟到,基层存在着当今中国最为现实的问题,而学者们最容易忽略也是基层问题。
当谈及个人的兴趣爱好时,唐礼智的回答乍一听出人意料、细想来又在情理之中——他告诉我们,他最喜欢的事情便是“与人聊天”。“我热爱下基层,喜欢与来自企业基层的员工、田间地头的农民聊天,因为他能让我深切了解“象牙塔之外”那不一样的社会现实。” 唐礼智坚信,基层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千万不可小觑弱势群体的存在感和创造性。
唐礼智这样形容自己,“来自农村,出身农民,曾经在8个城市学习工作过,只希望能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来回馈基层。”朴素的话语,却是真挚的肺腑之声。他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给予自己太多,曾经的奋斗使他得以进入自己所苦苦追寻的自由而神圣的巍巍学术殿堂,现在的他只希望能够回馈社会一些自己的努力与汗水。他说,这并不是因为他品格有多高、思想有多高,仅仅是因为“人活着总是要做点事的”。
象牙塔之外的老师
唐礼智告诉我们,师范毕业的他理所应当是要当老师的。“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中取得了多少的成绩,执业才是我的根源所在,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教学岗位上来。”在访谈中我们感受到,不只是师范类院校的出身使然,更为重要的是唐礼智热爱着教师这份职业,成为一名教师在他心目中是一项无可替代的荣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生眼中的唐礼智却不仅仅是一位授业解惑的严师,更是他们身边一个真诚的朋友。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不端任何“架子”,处处替学生着想。为了让自己的学生更好地接触经济现实与社会前沿,唐礼智建议弟子们自发组成一支社会实践队,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之中,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会解释、分析并预测社会经济热点的发展走势。在平时,唐礼智经常就学术问题与学生“煲电话粥”,一“煲”就是至少半小时,每逢节假日必定与门下学生聚餐畅聊当下形势热点,通过高频率的会面保持着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交流。在唐礼智的鼓励与督促下,学生们的学术热情日益高涨,学术能力也不断提高,所谓“严师出高徒”,想必正是如此。
对唐礼智而言,学者的意义不止于此——除却当好学校的老师,也要当好社会上的老师。所谓社会的老师,即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帮助社会解决现实问题,为经济学知识在校园外的普及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两个角色在他看来,不但不会互相“抢戏”,还能够互相促进。他认为,唯有与社会保持同步,深入了解社会现实,才能具备丰富充足的现实案例积累,进而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更为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唯有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地学以致用,才能切实了解政府和企业二者所需,进而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福利。当好社会的老师不仅考验着学者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是用社会实际问题在检验学者的学术良心。唐礼智表示,坚守自己独立的思维和判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真正当好一个社会上的老师,才能真正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信用。
密切关注着经济社会动态的唐礼智自然成为了一位“潮人”,时常在微博和博客上分享自己的见解,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为学生普及经济学知识与介绍近期社会热点,用他的话说,这是“自娱自乐,顺便带着大家一起欢乐”。唐礼智平常也不时接受媒体采访,在他看来,这可以为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经济学科在社会上发出声音、与社会共享经济学者的独立判断和专业见解。但与一些“无所不知”的“媒体明星”不同,他坚持只对自己有所研究的领域加以点评与分析。他反对学者的“过度明星化”——事实上,当前社会对专家的不信任乃至妖魔化不排除一些学者为了过分追求知名度而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妄加评论、夸大其词造成的恶果。经济学者应当随时恪守严谨的学术态度,在不受到任何利益左右的同时,为社会发展提供基于专业分析的合理建议,是学界人士参与到公众媒体中去的应有之义。
【访谈后记】
天色转暗,不知不觉中,2个小时的采访渐进尾声,我们却觉得意犹未尽。不论是学术见教,还是社会习得,唐礼智教授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几天几夜也聊不完、数不尽。他或许没有最高深的理论技巧,却以接地气、入基层的丰富实践,让自己的经济学研究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学以致用于一方,生根发芽于一域。对乡村和土地怀有深厚情感的唐礼智教授说:“我就像家乡的迎客松”。是的,根在土壤中扎得越深,就越发繁茂葳蕤,枝叶参天,直到站成一道风景。
(朱恺容 林子靖 吴华坤 刘家利 黄黛安)